杜甫蜀相

《蜀相》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篇,诗中通过对武侯祠的描写和对诸葛亮的追忆,抒发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慨与个人情怀。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史之作,更是杜甫对自己壮志未酬、怀才不遇的自我写照。

首联“丞相祠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。”开篇即设问,点明主题,引出武侯祠的位置。那青翠茂密的柏树环绕着祠堂,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,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。颔联“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”进一步描绘祠内景象:台阶旁绿草如茵,却无人欣赏;树丛间黄鹂鸣叫,也无人倾听。这看似写景,实则暗含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,他感叹英雄虽已逝去,但其精神依旧留存,而世人却未能真正理解这份伟大。

颈联“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”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。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,使他得以施展才华,辅佐先主开创基业,并在后主时期继续辅政,鞠躬尽瘁。这两句是对诸葛亮忠诚与智慧的高度赞扬,也是对理想君臣关系的向往。尾联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,表达了对诸葛亮英年早逝的深深惋惜。诸葛亮北伐中原,未竟全功便病逝五丈原,令无数后来者扼腕叹息。杜甫借此寄托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,同时也激励后人继承先贤遗志,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。

整首诗情景交融,意境深远,既是对历史人物的缅怀,又是对人生际遇的反思。它提醒我们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都应铭记那些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,从他们的精神中汲取力量,勇往直前。